12月26日,我前往PMQ觀看本屆金馬獎提名最佳紀錄片《塑料王國》,一部出色卻又令人看到心碎的電影。背景是山東一條滿佈塑料回收山寨廠的小村,處理來自世界各地(包括香港)回收得來的廢塑膠。主角是其中一間山寨廠的老闆一家和員工一家,情節是員工的孩子們失學,終日在塑膠垃圾堆中「尋寶」來自製玩具,去漂浮着塑膠垃圾的黑河撈死魚,再以焚燒膠袋生火將死魚烤熟來吃;老闆的孩子雖然可以上學,老闆卻因為長年操作那台明火塑料拉粒機賠上了健康,自覺背部有硬塊卻不敢去醫院檢驗,主顧雙方都活在人間地獄。據說正因為這套紀錄片揭露的慘况,導致中國政府決定於2018年起收緊進口廢膠的法規,今後廢膠要拉成粒狀以後才能入境。
12月27日,環保署於傍晚6時公布的「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16年的統計數字」,原來香港每日送往堆填區的飲品膠樽(PET)垃圾由2015年的136公噸暴升至2016年的158公噸,相當於由500多萬個膠樽暴增至600多萬個膠樽。如此不見得人的成績表,難怪要趁放工時間「靜靜雞」發布。隨着上述內地收緊廢膠進口的法規生效,可以預期PET膠樽棄置量將會持續飈升。
為何塑膠不減反增?
12月28日,看見《明報》翻譯外電報道標題如下:「美塑膠投資熱 專家警告產量增四成 頁岩氣開採技術突破 降原料成本」。內文指出,塑膠的原料有99%來自化石燃料,而由於頁岩氣開採技術突破,令生產塑膠的其中一種原材料「天然氣凝液」價格大降近三分之二,自2010年起,埃克森美孚化工與蜆殼化工等油企旗下企業紛紛出巨資興建新一代塑膠生產工廠。據估計,美國塑膠工業擴張估計會令未來10年的塑膠產量增加達40%。這令我想起蜆殼公司前陣子鋪天蓋地的所謂環保廣告宣傳片,鼓勵市民使用摺摺餐具水樽云云。一邊投資數百億美元以求增加全球塑膠產量,一邊花那區區數百萬港元搞「漂綠」工程,這當中的虛偽與荒謬,讓人哭笑不得。
環保署正進行為期18個月的膠樽生產者責任制顧問研究,並聲言不排除仿效歐洲國家引入「按樽」等可行制度。綜觀上述廢膠圍城的現况和塑膠工業的蓬勃前景,恕我直言如下:膠樽生產者的責任就是回收再造他們生產出來的每一個膠樽,當中牽涉的費用完全由膠樽生產者負全責。換句話說,政府要對原生塑料徵稅,致使其價格高於(或至少等同於)再生塑料的價格。任何比這輕的責任制都無助解除廢膠對人類和其他生物存活造成的威脅,末日依舊將近。
原文於明報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