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來自
"街友守望Assemble" 建議採用英國 Turner Prize 2015年度得獎團隊 Assemble Studio 的社會關懷策略: 以跨界別通力合作,透過在地研究露宿者的社區問題及困境,從而針對衣食住行以至特定的需要,提出有效可持續的解決方案讓他們自己去執行。
以最為詬病的毒品問題為例,"街友守望Assemble" 認同 Bruce K. Alexander 於1980年對成瘾現象發表的研究報告 Rat Park 的論點 : “人都需要連結,而這可能是吸毒成瘾的真正原因。”
街友守望Assemble 着重露宿者社群與不同社群之間的連結,無分彼此通力合作進行社區改革 - 尤其露宿者生活在開放的公共空間,透過自身行動取得其他公共空間持份者的認同至為重要。
解決什麼社會問題
傳統社福機構或志願者對露宿者的態度,往往是立足於“施予者”的位置 : 一是單向地作為善長的代理人派發物資,露宿者作“受助者”沒有話語權選擇權只能乖乖接受;一是雙方均不自覺落入施受關係的不對等桎梏 : 先誠心讖悔接受改造,然後重新做人- 投入勞動力市場,繼而安居樂業的傳統排斥其他價值觀的模式。
我們如何由0到1開始
社區考察 -
於2016年3月至4月期間,德國藝術家 Goerg Hoehne 設計及建造適合露宿者的居所和日常生活設施,並由本地藝術畢業生 Joe Wong 親自進入露宿者社區測試其實用性,並籍此了解露宿者社群的獨特需要和困境。
初步結論 -
露宿者生活的空間,連接附近民居;換句話說,是直接暴露在公共空間當中。
其他公共空間持分者對露宿者社群最有意見的,要算環境衛生問題及毒品問題。而傳統社福機構與露宿者的單向性施受關係,令雙方均缺乏誘因去改變現狀。大家知道您是如何有這個念頭,以及如何實踐。
建議推行項目 :
時分卷 -
以能夠換取物資的時分卷作為誘因,鼓勵露宿者行動起來,為改善自身處境及其所屬社群環境作出貢獻。
例 : 分配清潔所處公共空間的“工作”,並以時分卷作為“薪酬”。
技術開發工作坊 -
面對匱乏的資源,嘗試連結擁有相關知識的其他社群,開發低成本技術解決露宿者社群面對日常生活問題,並以工作坊形式傳承。
例: 簡單便宜的太陽能裝置工作坊。
Free Market -
配合時分卷及工作坊的推行,
以 Free Market 形式確立交換模式 : 以一定數量時分卷換取工作坊生產的產品。
另一方面,Free Market 將以不同渠道募集露宿者日常生活所需物資,收取時分券向露宿者“選購”。
我們遇到的挑戰
困難1: 受施受關係慣性影響,露宿者缺乏参予動力。
應變1: 透過工作坊開發,為Free Market提供多元而獨特的產品;例: Eco Cooler工作坊。
困難2 : 受普遍印象影响,一般公眾認為計劃鼓勵露宿“攞着數”……
應變2 : 透過衛生環境的改善,向公眾展示計劃有助露宿者社群所處公共空間的不同持分者和諧共處。
需要的資源及人力
街友守望Assemble 着重露宿者社群與不同社群之間的連結,無分彼此通力合作進行社區改革 - 尤其露宿者生活在開放的公共空間,透過自身行動取得其他公共空間持份者的認同至為重要。
當然,不論是人力、技術、資金、物資以及意見對我們來說都非常重要。
我們是誰
詳見:https://www.facebook.com/streetfriendsmu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