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綠色和平公佈港人首個衣櫃調查,發現20歲至45歲港人平均擁有94件衫,數量驚人。潮流興跑步,跑步健將幾乎參加一場賽事便有一件新跑衣,有跑賽常客成立專頁,收集未拆袋全新跑衣,捐給本地無家者及第三世界國家有需要的人。
「細碼衫男士啱身,女士唔啱着!好大個商標,唔想幫人賣廣告囉!」業餘跑步女將楊詠雯(Ellen)抱怨。今年本地有過百個跑賽,以今屆渣打馬拉松為例,已有超過六萬名參加者。跑步要快都要型,奈何不論本港或海外賽事的報名費,通常包了跑衣的費用,Ellen無奈硬食,「有朋友覺得自己買的跑衫更啱,有人把它當睡衣,或在樓下練跑時着。」直至她遇上同是跑友的社工黃健裕,才找到解決方法。阿裕前年年底成立組織「跑Tee共享」,收集跑友用不着的跑衣,平均每月收到100至200件,大多是本地賽事的跑衣,也有來自日本、台灣、內地,甚至哈薩克。然而,他把捐贈條件訂得很嚴謹,「一定要全新,有膠袋、未剪牌,希望接收的人得到尊重,唔係收二手嘢。」跑友未必了解他的執着,追問:「着過一次咋,九成新,捐唔捐得?」他會婉拒並建議:「件衫着過,物盡其用先唔會嘥。」
阿裕收集跑衣後會捐給本地社福機構,如基督教女青年會、東華三院等,再轉贈無家者或交給有心人送至第三世界國家,例如他參加跑賽時結識的一班非洲肯雅健兒。此外,他還會轉交義工組織“Books to Cambodia–B2C”,送至柬埔寨的村落。該組織除了募捐英文書,令當地兒童擴闊視野,平均每個家庭會派五件跑衣。成員之一的李冠芳(Jo)表示,當地天氣炎熱,適合穿着用快乾衣料製造的跑衣,「佢哋收到好開心,有人仲即拆即着。」柬埔寨人笑得開懷,助人自助的港人,感受喜悅亦大。
跑賽應設回收站
單靠自發回收並不夠,阿裕認為跑賽主辦單位可考慮於報名時,供跑手選擇會否要跑衣,減低生產量,如跑賽主辦單位之一的全城街馬,跑手報名時可選擇要不要跑衣。不過資深馬拉松跑手莊曉陽覺得主辦單位送跑衣無可厚非,「令跑步新手多些誘因參賽,覺得抵啲,如果跑衣設計精美,他們應會願意保留。」他去過全球39個地方參與馬拉松賽事,認為可參考意大利米蘭馬拉松的做法,於領取跑手包的位置設立櫃枱,「類似食物銀行,跑手覺得沒用的物資可即時回收,比事後回收更有用。跑衣勝在快乾,他建議可剪開,在酷熱天氣做運動後,濕水圍在頸上,當作冰涼巾降溫也十分有效。
原文連結: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special/daily/article/20160726/19709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