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誰,我們做什麼:在南涌耕種
活耕建養地協會致力於南涌營建生態社區,培訓年輕農夫。今年受到疫情影響,活動收入大減;農田卻偏偏在這個時候受到野豬頻繁侵擾,嚴重影響兩位初起步的年輕農夫的日常耕作。因此,我們發起此次眾籌,希望集公眾之力,繼續支持年輕一輩實踐生態友善的耕作。
兩位年輕農夫堅持嘗試以生態友善的方法耕作,包括:
1) 不翻土,營造適合微生物、蚯蚓等的生活環境,保存泥土天然結構及生物多樣性。
2) 善用在地的天然資源,例如利用鄰近漁塘的海草、布袋蓮,經過浸泡及發酵製成肥料。
3) 盡量利用可循環的資源,例如把日常廚餘及田間雜草混合製成堆肥,用作補充泥土有機質,同時充份利用在地資源。
我們遇到的挑戰:野豬
經歷兩個炎暑,農田的發展一直卡在野豬的問題上。野豬為雜食性動物,可謂「咩都食」,既會食農作物,也喜愛進食廚餘堆肥,以及肥沃土壤裡鑽來鑽去的蚯蚓。野豬來訪令新手農夫多次失收,經常要花時間收拾被野豬翻過的田壢、重新培植作物及修補圍欄。
我們需要的資源及人力
與野豬一年的互動裏,我們熟悉了豬的習性,也整合了不同農人的經驗,從而構思了圍欄2.0的設計,可以更有效防阻野豬。
現在希望籌集資金建圍欄2.0,以迎接秋冬農忙季節。我們會盡量循環使用已有的物資,只是野豬體型頗大,智商約等同於三歲人類小孩,所以仍不得已需要購買比較堅固的新建材。我們會僱用三名有建築經驗的工人,希望能夠於三星期內完成工程,讓農田的運作盡快回到正軌。以下是籌款目標及預計的開支細項:
籌款總額:$34000 [ 建材$18000, 運輸$1000 , 人工$15000($5000X3) ]




我們耕作對香港的意義:提倡在地食物生產、學習與善用已有土地及生態資源
農夫在竹頭下的實踐一方面是學習以土地友善的方式去生產,豐富農田生態,亦在學農的過程承傳香港本地農業技術及種子。另一方面,亦是在農食自給率不足2%的香港,堅守一條提供本地安全食物的底線。
野豬近年數目倍增,漁護署的數據指出,野豬出沒或滋擾的報告數目由2014年的336宗,升至2018年的929宗。野豬為患,因素眾多:
- 全球野豬數目上升,因生態系統失衡,過度捕獵及開發環境,令大型捕食性哺乳類動物滅種,失去了天敵
- 香港政府不重視農業,沒有投入足夠資源去支援受野豬影響的農田,包括興建圍欄等的防豬基建。
- 政策優先照顧都市,漁農署2017年推出的「捕捉及避孕/搬遷野豬計劃」開宗完明義僅為處理野豬在市區的持續滋擾,沒有考慮到同樣受衝擊的農業,甚至連野豬數目都沒有正式官方統計,現時的野豬數目僅來自投訴報告。
- 香港法例第170章《野生動物保護條例》嚴禁狩獵任何野生動物,且於2017年始漁農署取締民間狩獵隊,不再向狩獵隊續槍械牌照,失去了有效控制野豬數目的可能。
- 市民餵飼野豬,增加其食物來源
- 生命力強,繁殖速度快,適應能力高
野豬來襲為本地可持續農耕帶來的影響以及背後的結構性問題,值得社會關注。協會及農夫立足於南涌寸土,仍然希望可以以生態友善的方式去耕種,養肥泥土裏的蚯蚓的同時也能夠有肥美的瓜菜收穫,因此我們希望於力所能及的範圍,以眾籌方式向民間尋求支援,重新修整防堵野豬的圍欄,於香港農業嚴重缺乏政策長遠規劃及支援的情況下,繼續盡力為社區供應安心的食物。
我們如何回饋公眾
每捐款$200送一個菜包 (內含時令菜蔬,視乎時節,有機會包括農產加工品)
***圍欄完成之後,我們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去整頓農耕生產,屆時將會是近冬。我們將會於初春時節聯繫各位捐款者前來南涌領取菜包。
關於活耕建養地協會
活耕建養地協會自2013年落戶南涌,由反對非法傾倒泥頭的養地運動開始,漸漸轉型至營建可持續生活的運動,養地的同時也重視培養年輕一代。近年聚集了一群走到鄉村嘗試群體生活的人,從建築、食物與農業等範疇探索及推廣生態友善的生活方式。
近年,協會把耕作面積擴大至兩斗,現時由兩名年輕農夫主理。兩名農夫皆不是出身於農村世家。落地一年左右,逐步清理上一手租戶遺留的廢棄物開始,繼而堆肥養土,從一片荒蕪之中理出耕種的空間。過程中學習技術,累積經驗,透過持續耕作嘗試在地的食物生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