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籌集資金支持平台持續營運,五月份小市化大參加了「好薈社」(Good Seed),一個由理大企業發展院及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合辦的社會創新培訓及資助計劃。計劃包括三個階段:互動式培訓、社創點子比賽及項目實施。
第二階段的社創點子比賽於六月份舉行,參與者需以創新意念,競逐由社創基金提供的資金,優勝者可獲得十萬元資金,於計劃第三階段實現項目。今年計劃的比賽主題為扶貧及社會共融,扶貧對象包括更新人士、老人及新移民。
小市化大自創立以來曾接觸多個本土品牌,了解到小品牌在營運上面對的挑戰。不少一人品牌由設計到生產,都由經營者獨力包辦,不免會感到吃力。有見及此,我們構思出「百家文化工作坊」,參與是次計劃中的比賽。
基於低教育水平、文化衝突、低收入及生產力,新移民婦女長久被標簽為「社會寄生蟲」,工作機會亦因而受限。「百家文化工作坊」旨在提升新移民婦女的收入及形象,並協助其融入社區,內容主要包括三個部分:
(1)提供手作技巧培訓,讓她們能夠成為小市化大合作品牌的生產助理。
(2)指導她們設計自家環保手作品,並在小市化大舉辦的展覽中出售。
(3)教導新移民婦女以升級再造在社區內舉辦工作坊,將手藝傳開去。
(示意圖:生活小品Living In 舉辦工作坊之照片,相中人為工作坊參加者)
因小市化大的合作品牌並非計劃目標受惠對象,我們曾被建議開立與小市化大全然無關的企劃參賽。為符合扶貧及社會共融主題,在只有三分鐘時間的簡報中,我們集中講述企劃對新移民婦女的助益。評審認為未能具體描述企劃背後的主體–小市化大的本身,終未有入圍。
參賽後感?
在開立小市化大以來,我們不時會想到一個問題:
「本地小品牌是否不屬於需要社會支援的一群?」
在尋找資助支持平台營運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坊間不少創業或社創的資助,目標對象都為創新科技項目或弱勢社群,而本地小品牌或品牌平台要申請資助往往門檻重重。
的確,本地小品牌並非高增值的商業項目,亦不是廣義上的弱勢社群,但小品牌背後傳遞的正面理念和本地文化,亦同樣是推動本地經濟繁榮,社區文化共融的重要一環,同樣在資金有限下需要社會支援。
小市化大作為品牌孵化器(Brand Incubator),會繼續努力集結同路人的力量,發掘更多本地環保設計及文化推廣品牌加入,與平台的合作品牌並肩成長。我們需要你的支持。
你可以如何支持小市化大??
關注我們?
如你也想讓更多人可以了解到本地品牌的理念和故事,請留意並分享我們的動態更新。我們亦誠邀你參與合作品牌舉辦的活動,體驗具養份的生活模式;到我們的網上商店尋寶,了解品牌背後的理念和故事,在購物同時表達你對品牌的欣賞和認同。
Facebook: 小市化大
Instagram: @minor.but.major
小額支持?
透過「小額支持」資助我們的長期項目,包括網上商店營運維護的恆常開支,及更新升級的費用,讓我們能持續改進網站功能及用戶體驗,亦令我們能投放更多資源於活動統籌及平台宣傳上,進一步推進本地品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