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Collaction 會根據隱私權政策使用 Cookie 來提升您的用戶體驗、以及加強系統安全。

前線科技人員:跟進2015年食水含鉛事件

2015年香港食水管路含重金屬超標事件是指從2015年7月起,香港部分公共屋邨、居屋、私人屋苑、醫院及教育機構被揭發食水含重金屬量嚴重超標的事件。
K - 項目發起人
前線科技人員:跟進2015年食水含鉛事件
給予評論
38.2K

背景

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民協)於2015年1月收到啟晴邨居民投訴指食水中含有雜質,並抽取廚房水龍頭、廁所水龍頭及花灑三個樣本進行化驗,結果顯示水龍頭物料可能不符規定,當時並未察覺食水含鉛超標問題。直至2015年7月5日香港民主黨公布九龍西13座樓齡由數年至40多年的公屋和私樓住宅單位的食水檢驗結果,揭發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轄下位於九龍啟德發展區的公共屋邨啟晴邨部份單位內水管流出的食水,含鉛量超出世界衛生組織標準。政府於7月10日公布房屋署及水務署抽取啟晴邨食水樣本化驗後,證實有樣本的含鉛量超出世衛標準[4],其後再公布同屬房委會轄下的公屋水泉澳邨及葵聯邨部份食水含鉛量亦被驗出超標。(世衞的飲用水含鉛量每公升10微克標準,是可容忍污染量,並非安全攝取量。)

首先被驗出食水含鉛超標的啟晴邨位於啟德發展區1A區,由1幢35層、1幢39層及4幢40層高的住宅大廈組成,包括3幢Y形及3幢十字形大廈,每層建有20至24個單位,合共提供5,204個單位。住宅部分由房屋署總建築師(2)負責設計、而商場部分則由李景勳雷煥庭建築師有限公司負責設計,由中國建築有限公司負責承建,並由卓安物業顧問有限公司負責物業管理,於2010年7月28日開工,住宅部分於2013年4月9日獲發入伙紙、商場部分則於2013年6月17日完工、外圍工程則於2013年7月2日竣工,於同年8月入伙。整個啟晴邨造價為17億4726.2萬港元。


含重金屬超標原因

建築商中國建築於事件後與政府及相關機構分別調查建築過程以及物料,發現成因是因為焊工使用了含鉛焊料所致。


調查及責任

7月11日,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發展局局長陳茂波等六名官員舉行記者會,會上公布啟晴邨第4批36個食水樣本化驗結果,當中3個住宅單位樣本含鉛量超標,每公升含鉛分別達10.8微克、11.6微克和35.1微克,最嚴重的樣本35.1微克超出世衞標準2.5倍。在所有115個樣本中,有7個含鉛量超標,比率約6%。水務署署長林天星於記者會上指出,處理啟晴邨水喉工程的持牌水喉匠名叫林德深,他亦負責另外4個屋邨的水喉工程,包括龍逸邨、長沙灣邨、水泉澳邨及葵聯邨。林天星指出,可能會暫停或取消林德深的牌照,經與律政司商討後,更可能提出檢控。林德深現職何標記建築工程有限公司的水務總監,根據水務署「持牌水喉匠名冊」,林德深持有「一級水喉匠牌照」,將於2015年12月31日到期。

7月13日,林德深接受傳媒專訪,列舉5大疑點反駁房屋署的指控。林德深指出他只負責監督街喉以至大廈水缸的水管安裝,並不包括大廈單位內的水管工程以及水質化驗,而啟晴邨興建時,使用包含接駁水管的洗手間及廚房預製組件,但當局未有監管境外製作預製組件內的水管質量。同日中午,林德深到水務署灣仔總部,與署方人員開會,又向記者表示,形容「個個官都A字膊」。

7月14日,房屋署長應耀康處理食水含鉛風波10日以來,先後兩次因「怕講錯名」而拒於鏡頭前交代啟晴邨由中國建築承建,又以「小量」、「小部分」形容數量約一半的預製組件數目,結果兩次均即晚再向傳媒補充資料。當有傳媒要求應耀康致歉時,他卻未隨張炳良一同致歉,但至14日晚又向傳媒發稿,對公布預製組件數目造成混亂致歉。

7月17日,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宣布針對事件,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進行獨立而全面的調查。委員會進行三方面的工作,包括裁定事件成因;檢視和評核現時公共和私人樓宇食水供應系統的設計、建造、維修和保養,以及裝置和物料使用等技術標準和監管制度是否妥當;並提出建議,確保香港食水安全。含鉛事件調查料需時3個月完成。

8月13日,行政長官梁振英宣布委任高等法院原訟庭法官陳慶偉以及前申訴專員黎年出任獨立調查委員會主席及成員,預計九個月內提交報告。

(以上內容取自維基百科,CC BY-SA 3.0)
(封面圖片取於 Paul Goyette @ wikipedia)


關於前線科技人員

前線科技人員成立於2015年2月,核心由科技界人員組成。成立目的為從科技人員前沿角度剖析時事,為業界,為香港發聲。

我們歡迎所有從事科技有關工作的有心人加入小組,亦期望每個加入的成員在 group 內踴躍參與討論。

投稿請寄:frontlinetechworkers@gmail.com
討論群組:http://goo.gl/hWvQV6
Facebook 專頁:http://goo.gl/L5hpG0

(於 更新)

最近進度更新

其他人的評論

您認為這個社會創新項目可行嗎?
同朋友討論開,其實都想知道,
如果民間想係呢件事參與/出1分力,
除左引起討論之外,仲可以做d咩?
可行

我哋有好多關於食水安全的資料,請問你同朋友有無興趣參與研究。
2015年既事,到左2017年都仲未解決到
大部香港人都已經遺忘左
一單獲過一單………

希望可以多d人關注呢個話題,食水安全真係好重要,繼續無人理遲下就真係無人記得
群眾其實可以點樣係呢件事上面參與到?
可行
其實香港人唔係唔想理,而係香港人太善忘.
社會上好似每1個星期都會發生d好爆ge野,然後久而久之,大家就開始唔記得舊ge問題.
但問題放係度係唔會自動解決,好需要各位繼續監察住唔同問題.
可行

也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解決食水安全問題,其實要不同的人一起做先可行。

前線科技人員:跟進2015年食水含鉛事件 發起人

追蹤我們

LANGUAGE / 語言

© 2014-2023 Made with by Collaction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