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坪原猴
我的父母在七十年代從大陸來到香港之後,便不能再做老師了,還好父親小時候跟爺爺開闢農莊,種菜生產的技藝沒有擱下,雖然流落異鄉,仍有耕種這安身立命養妻活兒的手段。回想老爸二十多年的農夫生涯中,種的農作物一直在轉變,他跟我說:「甚麼好賺錢便種甚麼!」我特別有記憶的就有水瓜、豆角、西生菜、豆苗、番茄、菠菜等等,但最有意思的就一定是青皮大冬瓜和豆角,因為當老爸退休後,那些種子便交給我了。
我家種冬瓜的歷史分為兩段時期,七八十年代初和九十年代尾,第一段時期我還是個幾歲小孩,過年前後,父母便會上山割大量茅囤積,以便三月栽冬瓜時作「護根」(mulch)之用。「護根」是指以乾草禾稈鋪設於田畦上去保護農作物,原理就像是為田地穿棉衣,既保暖又保濕,瓜類幼苗像冬天的小孩特別需要呵護。可是當時護根難求,因為家家戶戶都最少都會栽一二千株冬瓜,我媽有一個省護根的方法,就是剁細茅草後才為冬瓜苗圍一圈,恍如鳥巢般保護雛鳥一樣,再細細澆水保濕。那時我跟弟弟還小,媽媽便教我們在別家的墳頭空地上剁乾草,做這類簡單農務。孩子們當然不愛這種悶工作啦,所以我們更多時間會以草堆作軟墊翻觔斗跳彈床,或者用來蓋茅屋,非常好玩。慢慢地我家沒有種冬瓜了,因為豆角和水瓜更有賺頭,茅草堆也不再復見我家。
1998年,父親打算賣掉最後一批冬瓜之後便退休。賣冬瓜要在凌晨二時多起床出發到粉嶺的天光墟交貨予批發商,要爭取時間休息。其實採冬瓜算是比較簡單了,早上傍晚收成都可以,收穫後搬到涼棚量重後,即用馬克筆在瓜上寫上重量放一旁。工夫不多,所以年邁的爸爸退休前才再次栽種冬瓜,賺得少一點,但也輕鬆一些。那時大陸進口的平價蔬菜早已推倒本地農產的飯碗,只有質素特佳的農作物才有生存空間。當時本地栽種的大冬瓜(三十斤以上)可以賣得每斤一元半至二元的價錢,比大陸瓜每斤幾毛要好得多。
節錄原文:https://goo.gl/Z9y5J5
想聽更多冬瓜的故事,7月14日由葉子盛在田邊親身講。
----------
「大人Don't瓜」宴
日期:7 月 14日(星期六)
時間:15:00 - 18:00
地點:老農田有機農場(新界粉嶺丹竹坑新屋仔村85號1樓)
人數:35人
收費:$380(大小同價、包括粉嶺火車站來回的交通安排)
活動內容:
-農夫導賞:參觀冬瓜田,認識本地農業
-品嚐冬瓜宴:傳統爐灶特大冬瓜盅、冬瓜飲料、特色小吃、參加者可自製野炊冬瓜泡飯、手沖咖啡
-購買本地農產,即摘新鮮冬瓜
(視乎人數再作加場,歡迎學校、團體及公司包場)
參加或查詢,請進:https://goo.gl/BrQikh
「大人Don't瓜」籌款
支持大人、支持本地農夫
https://www.collaction.hk/s/bigsilver_dontgua/
大銀BigSilver 「大人DON’T瓜 」籌款 已完結
這是一石二鳥的籌款計劃: 本地年青農夫組成的「復耕者聯盟」決心種出一萬斤有機冬瓜,並送出部份給大銀籌款,大銀將會連續三個月跟進報導。 而大銀賣冬瓜籌款舉辦「生死學堂」和開辦「好命人工作坊」,希望透過月捐減輕目前的財困。

【我家的大冬瓜】
此項目已停用評論/進度留言功能。
小額支持項目
喜歡這個項目?小額支持使他們為社會帶來更多創新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