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以諾,馬浩然】
超區互不協調之謎
今年超級區議會共有九張名單參選,其中建制派只出三張名單,其餘六張皆由泛民派出。不少輿論批評泛民選舉策略又有失誤,六張名單混戰之下,除卻較有勝算的梁耀忠和涂謹申兩張名單有望取得兩席外,泛民要取第三席似乎難之又難。究竟泛民是真的因黨派之爭不願協調才落得如斯田地,抑或上屆選舉後的四年間中共早已子落盤定,令泛民無棋可下?接下來,本文將分析2012年起的選舉數據,揭示中共若以精密配票,將令泛民今屆超區未戰先敗。
中共密謀深算,誓要何俊仁、馮檢基下馬
眾所周知,要參選超區選舉,首要條件便是當選成為現任區議員。換言之,要令一個人無法參選超區,最便捷的方法便在區選將之「拉下馬」。上屆超區選舉中,泛民三席由老將涂謹申、何俊仁、馮檢基獲得,但何馮二人皆於剛過去的區選敗選。不少評論指出,二人下馬主因是受年青一代唾棄,然而,細看他們所屬選區的得票數字,卻發現甚多離奇之處,大有人工斧鑿痕跡。
屯門樂翠
2015年,何俊仁參加屯門樂翠區選,此舉被不少人視為民主黨為一六年超區部署「買保險」,但何俊仁最後高票敗於空降的建制派候選人何君堯,反映事實上,民主黨部署似乎遠遠未及中共。
何俊仁落馬,不少民主黨支持者歸咎於熱血公民鄭松泰空降「鎅票」。然而,根據投票結果,何俊仁於2011和2015兩屆樂翠區選的得票變化不大,鄭松泰得票數目基本上「繼承」上屆同樣高舉「反民主黨」大旗的人民力量陳偉業票源,二人所差甚微,激進和溫和票源本不重疊,「鎅票」不成立。
與此同時,建制派一方亦出現決定性異動。當區另一候選人沈錦添作為前公務員,同時「新界皇」劉皇發力挺,在鄉事票和公務員票雙方支持下,理應如上屆一樣取得甚高票數。可是,經過四年地區工作,沈錦添得票竟由四位數變兩位數,由2011年的1477票大幅下降至2015年的94票,不禁惹人懷疑。該區居民甚至發現,2015年沈錦添在整個選舉期間一直「放手hea選」,從未有派發任何宣傳單張,更沒有出席任何選舉論壇,選舉當日眼見自己得票低處未算低,卻一反常態,沒有「告急」,明顯中共已一早計算要以何君堯取代何俊仁之席位。
有人會問,即使沈錦添將自己2011年所有得票盡數讓予何君堯,也不可能趕上何俊仁得票,不足以令何君堯打敗何俊仁。就在此時,詭異的事發生了。
比較2011年及2015年兩年區議會樂翠選區有效票數,發現2015年總有效票比2011年離奇多出702票,升幅高達19%,小選區在四年間多了19%年輕首投族,似乎令人難以置信,更何況新增票源只有小部分投給鄭松泰,其他幾乎全數流到何君堯,令他順利獲得最後一塊拼圖打敗何俊仁。究竟是事有湊巧,抑或是背後操盤人精密調控,則由大家判斷。
深水埗麗閣
在麗閣選區,民協馮檢基以99票之差敗給首次出選的建制派新人陳穎欣,同樣地,不少人(包括馮檢基)將敗選歸咎於前黨友兼徒弟黃仲棋「鎅票」。然而,麗閣區過去一直有多位非建制候選人爭票的情況,如在2011年人民力量趙植東早就高舉「反傳統泛民」的旗幟參選,已與傳統泛民分道揚鑣。由於票源互不相干,故此趙的選票不會回到民協手中。換言之,黃的選票來源根本並非來自民協。
2015年建制派大增500票,升幅超過25%,加上陳穎欣作為空降新人,得票竟能超越在當區參選多年的馮檢基,你還相信這500票都是新增的建制首投族嗎?相信大家對馮檢基落敗區選,以致未能參選今年超區的原因也能心中有數。
部署大變,消極應戰,棄取三席
花了如此大篇幅討論區議選情,皆因兩大泛民「大老」雙隻在區選中敗選,直接影響泛民今屆超級區議會選舉的布局。
建制派今屆超區只出三張名單,全取三席已經成竹在胸。翻查上屆超區各票站得票,民建聯派採用「分區配票」策略,集中調配港九票源投予李慧琼,新界票源投予劉江華,順利令李慧琼以27萬票輕鬆當選。因此,只要今年民建聯派沿用分區配票策略,已經可以靠港九鐵票保證李慧琼蟬聯超區議席。
而另一張建制派名單,則由工聯會王國興領軍。考慮到上屆工聯會陳婉嫻於超區得票24萬,要阻止王國興要承繼工聯會一席,似乎亦難之又難。
建制派第三席料由民建聯周浩鼎作為代表。周浩鼎年初新界補選中取得大量曝光率,所取得的15萬票比2012超區最低當選票數(22.8萬)只差約7.8萬票。考慮到今年白韻琴沒有出選,建制派亦只有三張名單,票源更加集中,只要周浩鼎再取得民建聯上屆在新西手握的11萬票,相信單憑新界票源足令周浩鼎在超區輕鬆取得一席。
既然建制派只出三張名單,意味其餘兩席超區必是泛民取得。由於建制派三張名單已十拿九穩,相反泛民一方沒有像何俊仁、馮檢基等具有全港知名度的「老將」,面對蜀中無大將的困局,泛民超區有勝算的只有梁耀忠(街工)及上屆勝出的涂謹申(民主黨)。泛民盡其量作消極反抗,接受「超區只取兩席」的事實。
「制三泛二」大局已定,泛民沒有「攬炒」之虞,索性轉危為機,利用超區選舉推谷新人,派出六張名單,大部分候選人相當「生面口」,藉此為第二、第三梯隊爭取知名度,為2020立法會新舊換血作好準備。
後記:何俊仁險勝?
可笑的是,2010年民主黨走入中聯辦密室談判,促成超級區議會的誕生,原因除了牌面所說的「推進民主一小步,相信亦考慮到超區五席若能維持「六四黃金比例」,則議會內的非建制議員比例將得以提升。惟料超區剛到第二屆,泛民已守不住三席,弄巧反而成拙。究竟現今局面只是泛民一時失策所致,抑或由支持政改一刻開始,泛民已落入中共圈套?
回顧2012立法會,泛民在地區直選大敗,地區議席的非建制對建制比例由2008年的「19比11」大跌至2012年的「18比17」,泛民支持者大失所望,而當時何俊仁在超區險勝劉江華,可謂非建制陣營當時唯一的「喜訊」。然而,劉江華真的是在民建聯世界級配票機制(詳見表一)下大意落敗嗎?當時我們或許會真心相信建制派配票失利引致「意外」墮馬。不過,當梁振英在劉江華敗選後三個月委任他為副局長,而四年後的今日,建制派在超區穩握三席,種種跡象加起來就不禁令人懷疑,2011年劉江華敗於何俊仁,是否只為在第一屆超區讓何俊仁一嚐談判後的甜頭,從政治上回饋民主黨在2010政改的「倒戈支持」。
超區其他參選名單包括:鄺俊宇、陳琬琛、何啟明、關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