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於2012年製作港視節目《飄 - 福島特輯》的前港視編導(蔡錦源)、撰稿(張可兒)、助導(麥家恩),2017年再赴福島,獨立製作《311 - 復興與再生》,邀得專於文化藝術政策研究的灣仔區議員楊雪盈參與,走遍福島沿海地區,紀錄居民各自籌謀,自己救自己的故事。
《原來我》係一個關於「我」嘅運動,透過唔同類型嘅製作,包括放映體驗會、互動短片、故事等,同你一齊行做返自己、延伸自己嘅旅程。
香港每天棄掉約3600公噸食物殘渣(廚餘),大部份廚餘仍可食用的;而社會有不少人吃不飽。廚餘帶來嚴重的問題:消耗地球資源、迫爆堆填區、發出臭味,滋擾民生、釋出甲烷,加劇全球暖化、處理廚餘浪費大筆公帑等。為了解決廚餘問題,我們發起「惜食、減廢、愛地球」行動,學做「惜食」廚司。我們回收剩食,分給有需要人士;學習廚藝,與人分享食物;學習如何讓廚餘「再生」;尋找獨特烹調的食譜,分享個中的故事。請多多支持!
「天虹傘兵」,擔當承先啟後的角色,透過新藝城第五代傳人「遮王」追溯雨傘的起源及無數傘下的故事,讓人們認識製造雨傘的手藝,讓傳統文化得以保育、承傳;更盼望能夠培養人們惜物的態度,做個「負責任的消費者」! 除此之外,為了讓「傘的故事」得以延續,「天虹傘兵」亦肩負「突破」、「解難」的使命,創建「天虹雨傘」,像彩虹般守護有需要的人!
phoTALKgraphy® 是一個非牟利組織,始創人 Monique Hung 和您一起運用敍事傾談,去發掘和扣連那些重要的和關於自己人生的故事,重新發掘對自己有影響力的獨特故事;讓您飛翔、追夢、再次啓航!
幽暗角落一向有人生活,只不過你不敢獨自去看。導賞團帶你走過油麻地1.5公里的命案現場,包括轟動一時的旺角垃圾站15歲私影女棄屍案、碧街便利店凶案、床褥捲裸女棄屍街頭案,油麻地站嬰屍案等。重溫離奇無因的命案,聆聽無名者的故事,從血脈和肌肉之中感受城市。
社區文化關注(Community Cultural Concern, CCC)是2006年成立的慈善NGO,期望與街坊及各界人士共同編織社區人、物、事的韌網,致力推動結合文化社會創新的社區營造。由2013年起於土瓜灣開始扎根,營運「土家」故事館。
從UN17選出主題:海上與陸地生態保育,讓孩子從繪本故事中發現世界環境問題,從網上資訊理解世界生物共同面對的問題;十三個孩子漸漸投入議題,想方設法希望解決問題:一方面建立動物救護車,一方面將學習歷程製作成短片或繪本,希望既能有具體行動來幫助被人殘害或環境污染下掙扎求存的動物;另一方面,又可以為動物發聲,引起公眾關注。
海洋正在咆哮!希望Ocean Bark希望透過想像,創作海洋故事角色,並以各角色製作Makey Makey 「電子樂器」,宣揚愛護海洋生態的訊息。
我們希望以囚友的故事作為藍本,拍攝成為一齣微電影,再把作品送到懲教院所及上載到社交平台,讓社會大眾關注在囚人士和更新人士需要,向他們表達愛與關懷,藉以減少他們被歧視及不平等對待的情況。
難民受到不公平的歧視,一直是我們值得關注的社會議題。每個難民都有自己背後的慘痛故事,有的失去家人,有的失去家園,甚至有的失去生活的基本資源。為什麼我們不能夠用愛去接納他們?我們相信要達至和諧社會,我們一定要站出來,學習用愛關心他們,給他們一個平等的機會,給他們一個家的感覺。因此,我們決定與難民同行,在艱難的生活路上,帶給他們支持和快樂,讓他們忘記背後,努力向前。
隨着環境被人類污染和破壞,令到越來越多的動物失去食物、失去家園;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對稀有動物進行濫捕,帶來傷害。我們認為要改變這個狀況,應該從教育做起,所以我們希望能成立一個偶劇團,用布偶帶出一個個的保育小故事,教幼稚園的小朋友和學校的同學們保護瀕危動物的重要性
此聯絡電郵會顯示在訊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