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歲晚,相信大家都會從不同途徑收集到許多公司團體的月曆,有時可能多得掛不完。但有些社區朋友卻因為種種原因,可能未能得到一份新一年的月曆年曆日曆,讓新年添上一些氣氛。 我們希望可以收集 2017年年曆/月曆/日曆,然後在區內免費派發,重新分配,讓我們用一個簡單的月曆年曆來送暖!
《原來我》係一個關於「我」嘅運動,透過唔同類型嘅製作,包括放映體驗會、互動短片、故事等,同你一齊行做返自己、延伸自己嘅旅程。
活耕建養地協會致力於南涌營建生態社區,培訓年輕農夫。今年受到疫情影響,活動收入大減;農田卻偏偏在這個時候受到野豬頻繁侵擾,嚴重影響兩位初起步的年輕農夫的日常耕作。因此,我們發起此次眾籌,希望集公眾之力,繼續支持年輕一輩實踐生態友善的耕作。
An exciting, fun app designed by kids for kids ages 4 to 104. Unearth rare treasures and loot while appreciating the true value of keeping our planet green by recycling.
我們是彩虹行動,本眾籌計劃是為我們的組織成員岑子杰提出,為爭取香港政府承認同性伴侶在外地締結的婚姻之司法覆核案籌募訟費。
DreamStarter「啟夢者」關心每位孩子的成長,計劃透過提高公眾關注,共享資源,經驗分享,以及眾籌等方式,協助學生與老師一起共同完成整年的「發夢」旅程,了解社會,認識世界,啟發同理心,體驗及領略書本以外的知識。
「好義配・好義補」為全港小學及初中生網上解答學習疑難。在這非常時期,莘莘學子停課不停學;而青年義工亦可安坐家中,透過網絡力量發揮青年互助精神。面對逐步復課,累積而來的學習功課壓力,繼續為你共同面對分擔。
???推出「平民美食車-夢想之第一桶金計劃」,比有志為「夢想」努力撲水嘅你,靠自己(擺美食檔)搵第一桶初創資金嘅機遇。
《馬聞》是一份逢兩個月出版一次的社區報,團隊希望透過平台為每兩個月出版一次的《馬聞》籌得營運經費。
土地孕育生命 (以種植為主的生命教育事工)
社區文化關注(Community Cultural Concern, CCC)是2006年成立的慈善NGO,期望與街坊及各界人士共同編織社區人、物、事的韌網,致力推動結合文化社會創新的社區營造。由2013年起於土瓜灣開始扎根,營運「土家」故事館。
廣蔭頤養院與不同團體攜手開展為期一年的「疫」要你同行—Project Adopt計劃,重塑「社交距離」為「遙距社交」,透過網絡視像通話為長者與社區再次連結,用關懷力量來跨越孤單感。我們深信每人都擁有關愛能力,既是關顧者,也是被關顧者。透過互相分享生活經歷、互相欣賞,從而鞏固正面自我價值。完成計劃的參加者將獲得一份A+禮物包。參加者可與家人一起享用或透過我們的網絡轉贈至其他有需要的家庭手中。
一個社區有社區報,才能凝聚歸屬及認同,一起走下去。
自六月起超過十場不同主題、總動員超過五十萬人的群眾活動,一班民間入紙師、素人搞手及義工逐漸連結,希望能為呢場運動出力,「民間集會團隊」由此誕生。團隊除主辦集會外,亦希望善用經驗及人手,協助其他素人舉辦活動。願透過民間集會團隊作平台,幫助更多有心人加入活動搞手行列,為運動注入更多新血。
黑窗里(前蘇波榮)重開眾籌:素食 | Infoshop | 圖書館 | 漫畫閣 | 音樂 | 放映 | 版畫-我們要建立一個陣地,讓相近的人得以聚首籌謀、交談思考、共同學習;與友伴共同生活,彼此庇護、照顧、給予身體及精神上的實質養份。
Using data from HKO, develop (relatively) precise rain detection
為研究者提供法庭資料
將香港中英文地址轉換成地區、街道門牌、大廈和坐標等各種組成部分
有關香港及台灣失蹤人口的社會實驗項目,透過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方式有效地收集及分發失蹤人口的資料到不同網站,讓群眾們也能透過這能了解資料並提供協助。
正體中文本來就是直寫,從剪貼簿把橫寫的中文變成直寫 1. 把橫寫的中文跟據頁高及頁寬變成直寫 2. 把半形英數苻號轉成全形. 3. 把直寫的中文貼回剪貼簿分享.
「我地.市正」(Ourland Searching) 係一個街坊媒體。 用家可以查詢即時位置或選擇位置附近 1 公里內發生的社區事件: 公共設施 社區活動 社區議題 街坊可以隨時隨地「報料」: 匯報社區問題,仲可以一直跟進事態發展。
將 https://www.districtcouncils.gov.hk/ 的數據整理後,以CSV或 JSON格式上載到 http://data.g0vhk.io
坑主太懶,甚麼都沒有寫。
在香港??,露宿者服務資訊仍缺乏有效傳達渠道?,當面臨人生困境時?,缺乏社會支援網絡的人士(面臨露宿邊緣或正處於露宿) ,會產生徬徨和無助感?,而一般市民大眾?亦較困難,去了解如何為露宿者尋求適當協助?。有見及此,本人嘗試運用資訊科技工具?,以進一步支援哪些身陷困境人士?,尋找相關服務資訊?、及簡化求助登記程序?。
曾於2012年製作港視節目《飄 - 福島特輯》的前港視編導(蔡錦源)、撰稿(張可兒)、助導(麥家恩),2017年再赴福島,獨立製作《311 - 復興與再生》,邀得專於文化藝術政策研究的灣仔區議員楊雪盈參與,走遍福島沿海地區,紀錄居民各自籌謀,自己救自己的故事。
遇上法律問題要搵律師,市民沒有門路,只能靠口碑、問相熟親友,或從社交圈子搜尋,但又要擔心費用問題,無從格價。 Legit由傳媒人、創科人及律師創立,透過「一鍵搜尋」、一站式比較常用法律服務收費,提升透明度和法律服務可達度,鼓勵市民增加使用法律服務。
因為想吃真正無毒無農藥的菜、因為想每個人都可以係近近地自己的地方種野、因為想社區自給自足、因為想社會公平分享,所以開始「區區有田耕,到到種野食」的計劃。
Collaction 是一個社會創新 x 群眾外包的社群,透過召集資源和人力,共同實踐社會創新的項目及想法。
維修香港透過探訪及提供維修服務,關顧社區內的弱勢社群,從而喚醒對社會事務的公民參與。
「香港公民」推動民間整理區議會撥款資料,以了解區議會的資源是否用得其所,能否回應社區需要。
此聯絡電郵會顯示在訊息中。